21.個體工商戶甲將其現(xiàn)有的以及將有的生產設備、原材料、半成品、產品一并抵押給乙銀行,但未辦理抵押登記。抵押期間,甲未經乙同意以合理價格將一臺生產設備出賣給丙。后甲不能向乙履行到期債務。根據《物權法》的規(guī)定,下列選項中,正確的是( )。
A.該抵押權因抵押物不特定而不能成立
B.該抵押權因未辦理抵押登記而不能成立
C.該抵押權雖已成立但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
D.乙有權對丙從甲處購買的生產設備行使抵押權
22.甲將房屋一間作抵押向乙借款100萬元。抵押期問,知情人丙向甲表示愿以120萬元購買甲的房屋,甲也想將抵押的房屋出賣。根據《物權法》的規(guī)定,下列各項中,正確的是( )。
A.甲有權將該房屋出賣;但須事先告知抵押權人乙
B.甲可以將該房屋出賣,不必征得抵押權人乙的同意
C.甲可以將該房屋賣給丙,但應征得抵押權人乙的同意
D.甲無權將該房屋出賣,因為房屋上已設置了抵押權
23.陳某向賀某借款20萬元,借期2年。張某為該借款合同提供保證擔保,擔保條款約定,張某在陳某不能履行債務時承擔保證責任,但未約定保證期間。陳某同時以自己的房屋提供抵押擔保并辦理了登記。如果賀某打算放棄對陳某的抵押權,并將這一情況通知了張某,張某表示反對。根據《物權法》的規(guī)定,下列表述中,正確的是( )。
A.賀某不得放棄抵押權,因為張某不同意
B.若賀某放棄抵押權,張某仍應對全部債務承擔保證責任
C.若賀某放棄抵押權,則張某對全部債務免除保證責任
D.若賀某放棄抵押權,則張某在賀某放棄權利的范圍內免除保證責任
24.黃河公司以其房屋作抵押,先后向甲銀行借款100萬元,乙銀行借款300萬元,丙銀行借款500萬元,并依次辦理了抵押登記。后丙銀行與甲銀行商定交換各自抵押權的順位,并辦理了變更登記,但乙銀行并不知情。因黃河公司無力償還三家銀行的到期債務,銀行拍賣其房屋,僅得價款600萬元。根據《物權法》的規(guī)定,關于三家銀行對該價款的分配,下列選項中,正確的是( )。
A.甲銀行100萬元、乙銀行300萬元、丙銀行200萬元
B.甲銀行得不到清償、乙銀行100萬元、丙銀行500萬元
C.甲銀行得不到清償、乙銀行300萬元、丙銀行300萬元
D.甲銀行100萬元、乙銀行200萬元、丙銀行300萬元
25.甲公司向銀行貸款,并以所持乙上市公司股份用于質押。根據《物權法》的規(guī)定,質押合同的生效時間是( )。
A.借款合同簽訂之日
B.質押合同簽訂之日
C.向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申請辦理出質登記之日
D.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辦理出質登記之日
26.甲公司向乙銀行借款,并以其所持有的某上市公司的股權用于質押。根據《物權法》的規(guī)定,該質權設立的時間是( )。
A.借款合同簽訂之日
B.質押合同簽訂之日
C.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出質登記之日
D.在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辦理出質登記之日
27.根據規(guī)定,以無權利憑證的記賬式國債進行質押的,質權設立的時間是( )。
A.主合同簽訂之日
B.質押合同簽訂之日
C.將債券交付債權人之日
D.辦理出質登記之日
28.方某向孫某借款1萬元,孫某要求其提供擔保,方某說:“我有一臺筆記本電腦被劉某租去用了,就以它作質押吧,但租金不作質押。”孫同意,雙方簽訂了書面質押合同。根據《物權法》的規(guī)定,下列各項中,表述正確的是( )。
A.孫某實際占有電腦時質押合同生效
B.如劉某書面同意,則質押合同生效
C.如劉某收到關于質押的書面通知,則質押合同生效
D.如劉某收到關于質押的書面通知,則質權設立,
29.甲向乙借款20萬元,由丙提供價值15萬元的房屋抵押,并訂立了抵押合同,經乙同意未辦理抵押登記手續(xù)。甲又以自己的一輛價值6萬元的小汽車提供質押,雙方訂立了質押合同。但乙認為將車放在自家附近不安全,決定由甲代為占有。1年后,甲無力還債,乙訴至人民法院要求行使抵押權、質權。根據《物權法》的規(guī)定,下列表述中,正確的是( )。
A.抵押權、質權均已設立
B.抵押權、質權均未設立
C.抵押權已設立、質權未設立
D.抵押權未設立、質權已設立
30.王某以支票出質給張某,雙方訂立了書面質押合同,王某將支票交付給張某,但在背書時未記載“質押”字樣。根據《物權法》的規(guī)定,下列各項中,不正確的是( )。
A.質押合同成立但不生效
B.質押合同自雙方訂立合同之日起生效
C.質權自王某將支票交付給張某之日起設立
D.張某的質權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
4.乙購買甲的一套房屋,已經支付1/3的價款,雙方約定余款待過戶手續(xù)辦理完畢后付清。后甲反悔,要求解除合同,乙不同意,起訴要求甲繼續(xù)履行合同,轉移房屋所有權。根據《物權法》的規(guī)定,下列選項中,正確的是( )。
編輯推薦:
2013年企業(yè)法律顧問考試經濟民商法章節(jié)練習匯總
(責任編輯:何以笙簫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