熱點概述
11月14日多家媒體報道,75歲“鞋墊奶奶”張素婷,在河北師大老校區(qū)做了20多年縫縫補補的活,但近日卻遭學校驅趕。師大保衛(wèi)處稱是按規(guī)定辦事,攤販不讓進學校。學生們則集體求情,呼吁多些人情味,也保留一份美好記憶……
張奶奶已經75歲了,老家在保定清苑,無兒無女,老伴10年前去世。在師大新校區(qū)投入使用前,她一直在師大南校區(qū)替學生們做些縫縫補補的零活,很受歡迎。雖說日子比較清苦,收入也剛夠維持生活,但那時畢竟還有個小房子,也有個坐的地方。3年前師大搬到新校區(qū)后,一方面是為維持生計,另一方面也是喜歡這些孩子們,老人經常坐車半小時來新校區(qū)擺攤。相熟的學生們親切地稱老人“鞋墊奶奶”,還有學生發(fā)帖倡議大家照顧老奶奶的生意,“老校區(qū)雖然沒有了,但愛還在”。張奶奶一直站著擺攤,連個馬扎都沒有,對于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很辛苦。老人告訴記者,之前她也曾帶過馬扎,收攤后就放在食堂,后來擔心給食堂添麻煩,就沒有繼續(xù)帶。租房的地方挺遠的,拿個馬扎也不方便。
相關評論
大學,是一個人成長的最重要階段之一,理應給予學生最好的教育。而所謂最好的教育,其要義不僅僅在于傳授好的知識,而更在于“知行合一”的精神。以此而論,校園管理方強行驅逐“鞋墊奶奶”,多么像一本反面教材,寫滿了現(xiàn)實的扭曲邏輯,和蠻橫無比的功利哲學。
——楊興東
管理校園秩序,當然得嚴格執(zhí)行相關規(guī)定,這其中也包括進入校園的攤販。但是,“鞋墊奶奶”卻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攤販,從其賣鞋墊的行為來看,一為了養(yǎng)家糊口,二并沒有對校園秩序造成多大影響,相反卻在為師生帶來便利。
——鄧閩軍
事實上,“鞋墊奶奶”的問題是養(yǎng)老被遺忘了。子女擔不起責,政府沒有擔責,養(yǎng)老落空了、迷茫了,只能繼續(xù)靠雙手養(yǎng)活自己。這是多么純樸善良的人!大學何妨給“鞋墊奶奶”引一引路,幫她找到養(yǎng)老的路?這樣既體現(xiàn)了人性化關懷,又盡了社會責任,做了一件好事。這樣,又何須焦慮“鞋墊奶奶”在校園擺攤影響秩序呢?如此一舉多得的事為何不去想、不去做呢?
——王捷
模擬題
75歲的張素婷在河北師大擺攤20多年,做縫補、賣鞋墊,被稱作“鞋墊奶奶”。日前“鞋墊奶奶”疑遭校方驅趕,校保衛(wèi)處稱,是按規(guī)定辦事。學生們則集體求情,呼吁學校多些人情味。圍繞“鞋墊奶奶”的去留,公眾爭執(zhí)不休。有人質疑,偌大一個校園竟容不下一個擺攤老人?也有人認為這只關乎規(guī)則,無關冷漠。你如何看待?
參考解析
俗話說:“國有國法,家有家規(guī)”,從學校管理角度來說,不讓老奶奶擺地攤似乎合乎常理。從這個層面來說,學校管理的出發(fā)點是好的,沒有任何問題。平心而論,驅趕者未必不仁,只是遵循規(guī)則而已。學生集體求情,更不是“無理取鬧”。與其說這是“無情”碰撞“有義”,不如歸成角度差異。校方著眼維護秩序,求情者更多從道義出發(fā)。
年已七旬的“鞋墊奶奶”本該安享天倫,卻老無所依、孤苦度日。在社會救濟無法完全覆蓋的現(xiàn)實情況下,擺攤賣鞋墊是她的“救命稻草”。如果校方一趕了之,無疑會斷了老人的唯一生路。
我們的社會的確需要一種愛,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送去溫暖,是一種社會責任。作為培養(yǎng)人才的圣地,學校更應該做出表率,激發(fā)廣大學子們的一種社會責任感,培養(yǎng)廣大學子們擁有一顆愛心?!靶瑝|奶奶”每一次縫縫補補,都浸潤著老人家的血汗,一針一線持續(xù)縫合,20多年從未間斷,給孩子們帶來了方便。而且“鞋墊奶奶”就是孩子們的祖輩,讓單調的校園增加了諸多人間真情和思念,與老人的交流成為大學生活的人生記憶,這比教育更可貴。
大學之“大”,更在于思想包容和開放。當然,照料“鞋墊奶奶”的生計,主要并不是河北師大的責任,學校也無法承擔救助校外困難群體的職責。但這并不意味著校方對這樣的老人就可以漠視,粗暴地進行驅趕和清理。擔負教書育人重任、也承擔著一定社會管理職能的大學,應當有一定人性關懷和更妥善工作方式。
最后,“鞋墊奶奶”事件更是對社會救濟制度以及孝道倫理的拷問。我們應該呼吁建立健全的救濟制度,但在制度缺角難以立即補全的情況下,社會的關懷更像“及時雨”。
熱點推薦:
(責任編輯:中大編輯)